2020年有望实现人人基本享有中医药服务
随着“健康中国”、“健康甘肃”战略的实施和《国务院关于印发中医药发展战略规划纲要(2016—2030年)的通知》的下发执行,中医药发展的起点更高、位置更重要。为此,我省出台“十三五”中医药发展规划,将以增进和维护人民群众的健康为目标,统筹推进中医药医疗、保健、科研、教育、产业、文化等全面协调发展,发挥中医药在促进甘肃卫生、经济、科技、文化和生态文明发展中的独特作用。到2020年,实现人人基本享有中医药服务。
全省共开放中医床位24940张
截止“十二五”末,全省共有中医医疗机构136家(非公立中医医疗机构41家),开放中医床位24940张。原甘肃中医学院更名为甘肃中医药大学,并获国家学位办批准增列为博士学位授权单位,设立博士后流动站;甘肃中医学校和省卫校联合升格为甘肃卫生职业学院,中医药教育办学的层次和规模显著提升。累计建成95家公立中医医疗机构,其中6家达到三级以上,63家达到二级甲等。中医药人才队伍不断壮大。为全省乡镇卫生院招录5000余名中医药专业大学生。开展中医药五级师承教育工作,首批全省中医药五级师承教育3097名继承人顺利出师,第二批2822名继承人正在培养。将2145名具有一技之长的中医人员纳入乡村诊治队伍进行管理。累计评选出199名省级名中医、335名基层(乡村)名中医和38个“中医世家”。
中医药相关产业健康发展。截止“十二五”末,全省中药材种植面积达388万亩,产量约100万吨,较2010年分别增长53.9%和92.3%。中药材销售收入达到100亿元,规模以上陇药企业达97家,工业增加值、主营业务收入较2010年分别增长139%和143%,年销售收入过亿的企业由2010年的10户增加到19户,中药材静态仓储能力约80万吨,年周转量达到100万吨以上。
完善和发展中医药服务体系
持续完善中医药发展体系。加强中医药服务体系建设。每个地市级区域至少设置1个市办中医类医院,县级区域原则上设置1个县办中医类医院;所有综合医院设置中医临床科室和中药房,各西医临床科室设置中医综合治疗室;60%以上妇幼保健机构设置中医儿科和中医妇科;鼓励社会力量举办非营利性中医类医院。全面提升中医医疗服务能力。完善中医医疗质量控制体系和评审评价体系,落实医疗核心制度,落实势病种诊疗方案和临床路径管理,力争80%以上的市级中医医院达到三级水平,85%的县级中医医院达到二级甲等水平。在各级综合医院、中医医院和专科医院推广民族医药技术和方药,将更多疗效确切的民族医药制剂全省统一调配使用。建成7—8个省级以上民族医药重点专科,建成5个左右的名老藏医诊治学术经验继承工作室。
建成国家中医药管理局“十三五”重点专科25个,建成省级区域中医医疗中心2个,建成市级区域中医医疗中心10个,建成省级中医重点专科120个。100%的社区卫生服务机构、100%的乡镇卫生院、70%的村卫生室提供中医药服务。80%的乡镇卫生院(社区卫生服务中心)建成中医综合服务区(中医馆)。建成30个左右的县级中医医院特色专科。每名基层医务人员至少掌握15项中医药适宜技术和6项养生保健技术。力争80%的县区建成全省中医药工作或示范县区,争取50%的县区建成全国基层中医药工作单位。建成国家区域中医药科技创新平台1个,建成国家中医药重点研究室1个,培养国家科技领军人才10人以上,争取建成国家中医临床研究基地1个。
发展中医药健康养老服务
构建支撑中医药发展的人才队伍体系,进一步完善人才培养使用、开发引进、评价激励、服务保障等机制。化人才成长环境,构建人才交流信息平台,畅通人才流动通道,形成人才高效配置、自由流动的制度环境。到2020年,基本建成院校教育、毕业后教育、继续教育三阶段有机衔接、师承教育贯穿始终、符合中医药特点的人才培养体系。培养实用性中医药人才1000名,高层次中医药和中西医结合人才300名。新进本科以上学历(含本科)中医临床医师接受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比例100%。县级以上医疗机构中医药继续教育覆盖率100%。制定我省促进中医养生保健服务发展的政策措施,加快中医养生保健服务体系建设。100%的县级以上中医医院、60%以上的县级以上妇幼保健机构设立“治未病”科,100%的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和乡镇卫生院、70%的村卫生室开展中医健康干预服务。
大力发展中医药健康养老服务
推动中医药与养老服务融合发展,促进中医医疗资源进入养老机构、社区和居民家庭,建设中医药健康养老服务体系。所有县级以上中医医院开设老年病科,增加老年病床数量,老年病床占医院总床位数的10%。支持张掖市打造医养结合示范基地,支持临夏州打造黄河三峡太极岛健康养老产业园,支持庄浪县创建癌症疗养和养老基地。建成10个中医特色医疗与养老相结合服务示范机构。完善健康养老服务方式,100%的中医医疗机构开通养老机构与中医医院的预约就诊绿色通道。,为老年人就医提供先惠服务,支持中医医疗机构将中医药服务延伸至社区和家庭,开展上门服务、健康查体、保健咨询等服务。
着力推进中医药健康旅游,以陇东南国家中医药养生保健旅游创新区建设为重点,充分发挥各地中医药地域势、资源势、文化势、政策势,大力开发中医药健康旅游产品和线路,着力打造“药膳之都”、“保健之城”、“温泉水疗”、“健身敦煌”、“人文甘肃”等品牌。形成中医药养生保健旅游集群。
持续加强中医药文化传承与发展
大力发掘甘肃地域特色的中医药传统文化,打造“敦煌医学”中医药文化传承与发展平台,加强皇甫谧文化园、岐伯圣景两个国家级中医药文化宣传教育基地建设,支持天水伏羲文化园、武威汉代医简文化园创建国家级中医药文化宣传教育基地。100%的行政村、社区及家庭普及中医药文化及养生保健知识。居民中医药养生素养达到30%以上。加强中药资源保护利用。推动中药材标准化种植。促进中药产业转型升级。支持省内中药生产企业应用现代加工技术,扩大生产规模,提高产品质量。积极开发当归、党参、黄(红)芪、黄芩、大黄等大宗道地药材的中间提取物(中间体)和配方颗粒及保健食品、功能性日用品,开发药膳和药食同源中药材相关产品,大力发展药菜两用蔬菜加工产业。加速中成药生产工艺、流程的数字化、标准化、现代化步伐。打造全国仓储物流配送中心:以陇西为中心,依托中药材仓储势,打造全国中药材仓储物流配送中心。完善配套设施和信息服务体系,并以此建成全国中药材供应链金融服务中心和质量控制(检验)中心。
全面加强中医药对外交流合作
服务国家总体外交战略,充分发挥中医药在服务外交、促进人文交流等领域的独特作用,与“一带一路”沿线国家合作建设若干个岐黄中医学院和中医中心,建立境外中医药人才库,培养复合型中医药人才。推动成熟的中药产品以药品、植物药、保健品、功能食品等多种方式在海外进行注册,提高国际市场占比。实施中医药服务贸易多元化战略,建立跨境支付、境外消费、商业存在和自然人移动四种模式协调发展的中医药服务贸易体系。推进高水平中医药国际科技合作项目1项,建成国际传统医药科研合作平台1个。建成中医药对外贸易骨干企业5家,建成岐黄中医学院7个,中医药对外贸易的国家和地区扩展到30个以上。
兰州北大皮肤专科医院重点开展医疗项目:生殖炎症、神经性皮炎、疥疮、荨麻疹、丘疹、带状疱疹、手足癣、毛周角化、毛囊炎、脱发、皮肤镜检、跖疣、瘢痕疙瘩、扁平疣、非淋性尿道炎、梅毒、脚气病、腋臭、梅毒、淋病、过敏源检测、丹毒、鱼鳞病、脂溢性皮炎、痤疮(青春痘)、酒渣鼻、皮肤过敏、寻常疣、灰指甲、甲沟炎、淋巴水肿、生殖器疱疹、真菌检测、牛皮癣、体股癣、尖锐湿疣、脱发毛囊检测、糠疹等、瘙痒症、头癣、皮肤瘙痒等、白发症、斑秃、皮炎、湿疹、白癜风、其他疑难皮肤病
02)